在这次的“虚假广告”事件之外,达利食品近年来营收增速大幅波动,高至16%,低至5%。此外,达利食品旗下子公司曾卷入“质量门”。
史上最高虚假广告罚单“花落”达利集团,而且竟是被一个红包牵出。7月1日,达利集团就江苏省涟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其开出的巨额处罚决定书一事作出官方回应,称将以法律途径捍卫自身权利。
6月17日,涟水县市场监管局认定达利旗下可比克薯片的一个公益有奖销售活动涉嫌“发布虚假广告”,将对其处以3673.04万元的罚款。该事件由一名消费者对达利集团旗下的可比克薯片抽奖活动投诉引发,涟水县市场监管局在调查中发现不仅包装上印刷的两个合作组织不存在,达利集团产品投放量与允诺也相差甚远。而达利表示,的确对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进行捐赠,只不过捐赠单位出现“印刷错误”。
在这次的“虚假广告”事件之外,达利食品近年来营收增速大幅波动,高至16%,低至5%。此外,达利食品旗下子公司曾卷入“质量门”。
可比克薯片。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合作”的慈善组织不存在?达利集团:印刷错误
公开资料显示,达利集团位于福建泉州,旗下品牌包括可比克薯片、达利园、好吃点以及和其正等诸多食品品牌。达利集团1989年创办,2015年11月20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证券代码:3799)。
一切从2018年8月开始。据“淮安发布”微信公众号显示,2018年8月7日,市民钟先生在涟水县某超市购买了两罐可比克薯片,罐身上印有“快乐助非遗,红包抢不停”的助力非遗活动。钟先生按照提示,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但跳出的页面提示活动已经结束,无法抽奖。
钟先生认为,既然抽奖活动已经结束,为何印有助力非遗抽奖活动说明的商品还在销售呢?于是他拨打了市政府便民服务热线进行投诉。第二天(2018年8月8日),根据市政府便民服务热线转来的投诉线索,涟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城区分局立即开展相关调查。
在查证过程中,牵扯了更戏剧的事情——罐身广告宣传的与达利集团开展助力非遗活动的两个公益组织都不存在。涟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城区分局局长郭波介绍,根据调查核实,“中国文化保护基金会”根本不存在,而另一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基金”早在2011年下半年就撤销了。
对此,达利集团在公告中解释称,“可比克”公益活动真实有效,公司已按照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协议约定,将活动期间消费者捐赠的全部善款转呈给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在活动过程中,由于印刷供应商工作人员的疏忽,导致包装印刷出现了一些失误,但公益活动真实有效。
对此,记者多次致电达利集团,截至发稿并未有人接听。记者致电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对方表示,达利集团确实与该基金会签订过协议开展活动,但是是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名字进行,并不清楚达利集团在宣传中为何会更改名字。
天眼查显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创立于1990年,是经民政部批准、由国家文物局主管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国公募性公益基金组织。
在天眼查上,记者并未发现“中国文化保护基金会”的相关组织备案,根据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出具的“情况说明”,2008年年初,基金会设立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基金,合同约定有效期为3年。因此,2011年下半年该公益基金已经撤销。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同时澄清:从未与达利食品集团进行过任何合作。
回应红包不够数,达利集团称视购买量等最终确定
活动装的薯片罐身上,关于奖项设置明确地写着:本次中奖红包总数量为1.45亿个,红包中奖率为36%,奖项共设置7种,一等奖2888个,奖金1888元;二等奖1.888万个,奖金108元……江苏省涟水县市场监管局表示,按36%的中奖率和红包总数1.45亿个计算,活动期间产品市场投放的可比克薯片罐体总量应该超过4亿个,但据调查统计,达利食品集团投放在市场的活动产品总数仅9000多万个(罐)。
达利集团解释了红包数量问题:如销售实现预期,则派出的红包总数可达1.45亿个,但最终能派出的量亦需视消费者的实际购买数、兑奖数或弃奖数而最终确定。
江苏省涟水县市场监管局表示,现已查明,“可比克活动装薯片”已经销售9182.6万罐,每罐广告费为0.1元,合计广告费用为918.26万元。涟水县市场监管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即对发布虚假广告的违法行为处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
2019年6月17日,涟水县市场监管局对达利食品集团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决定对达利食品集团处罚款3673.04万元,上缴国库。
对此,达利集团在公告中表示,涟水县市场监管局针对一场真实的公益活动,从重适用广告法对公司处以巨额处罚,不符合错罚相当的法律原则,因此达利集团将寻求法律途径捍卫自身权利。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从整个政策端、产业端、消费端来看,国家这一次是出重拳来进行处罚。之前很多的处罚都是20万、30万,这种一般来说对企业不痛不痒,也给企业留下了侥幸心理。
这一次达利集团事件,朱丹蓬认为整个国家对于知名企业、大企业的处罚力度在不断地加强。整个处罚力度加强的背后,更多是整个中国司法理念、司法的思维模式的进步。企业一旦犯规,国家都给予大力度处罚,可以震慑一些企业存在的侥幸之心。从整个生态圈来看,这一次处罚较为到位,对于中国食品产业结构的提升,有着标杆性的作用。
达利食品成就福建首富多次爆出质量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达利食品创办于1989年,于2015年11月20日在港交所上市,当日市值达到684.7亿港元,成为中国旺旺后港交所最大的食品股。
福建达利食品公司玉溪工厂,和其正凉茶生产车间。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达利食品上市后,掌控了85%股权的许世辉家族的账富超过500亿人民币。2018年10月,福布斯发布了2018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许世辉以627.9亿元的身价登福建首富“宝座”。
达利食品创立以来,常被外界称“一直在模仿”。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达利园模仿的是好丽友、乐虎模仿红牛、可比克薯片模仿的是乐事”。
2018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208.6亿元,同比增长5.4%;实现净利润为37.2亿元,同比增长8.3%。据新京报记者统计,2012年-2018年,达利食品营收从108.35亿增长至208.6亿,利润从6.71亿增长至37.2亿,利润实现近5倍增长。
不过,自2015年上市以来,达利食品的营收和利润增速开始大幅下滑。2016年财报显示,达利食品营收增幅为5%,这一数据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别为12%和16%。2017年,达利食品营收197.99亿元,增速为11%,2018年达利食品的营收增速又跌落至个位数。
达利食品表示,利润率的提升源于公司主动控制营销费用。由于王老吉、加多宝等凉茶巨头反攻,公司和其正凉茶市场份额减少6.3%。公司及时止损,减少在凉茶方面的营销费用。
这并非和其正第一次出现收入下滑。数据显示,2017年和其正收入下滑至25.21亿元,当时,达利食品在公告中称,2017年凉茶市场整体增长乏力且行业竞争加剧。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表示,凉茶市场上王老吉和加多宝是全面的竞争,投入巨大,市场趋于饱和,和其正的市场空间被压缩。达利缺乏品牌影响力,只能在中低端市场投放。
朱丹蓬表示,达利以休闲食品、饮料为主,整体来说,整个行业发展处于低增长阶段。达利食品的创新性不是很强,所以增长速度出现波动,符合其自身综合实力的发展现状。
不仅如此,达利食品旗下子公司曾卷入“质量门”。中国质量新闻网信息显示,5月28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特殊食品监管处日常监管信息通告,经过飞行检查,马鞍山达利食品有限公司存在“白砂糖型式检验报告缺少菌落总数,不符合企业原料验收标准”的问题。天眼查显示,马鞍山达利食品有限公司为达利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这并非达利食品集团首次被指出产品涉及菌落数量问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显示,2015年7月30日,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抽检情况显示,成都达利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好吃点”香脆核桃饼菌落总数(CFU/g)为4000个单位,而标准值应小于等于750个单位。
另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显示,2016年11月14日,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抽检信息显示,在2016年6月30日的抽检中,达利食品集团旗下品牌“达利园”法式软面包菌落总数严重超标,公告中显示菌落总数(CFU/g)参考值应小于等于1500个单位,而抽检的数据则达到280000单位,超标达186倍。
新京报记者张泽炎编辑徐超赵泽校对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