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蜂蜜门”终于有了结果。
去年12月15日,江苏《南京零距离》栏目曝光北京同仁堂蜂蜜外地生产商盐城金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涉嫌回收过期蜂蜜。
2019年2月11日晚,同仁堂发布多个公告,披露了处理结果。因回收蜂蜜作为原料生产蜂蜜、标注虚假生产日期、问题蜂蜜流入市场等行为,同仁堂蜂业被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管局和北京市大兴区食药局罚款一千余万元,并被吊销食品经营许可证,自处罚起5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
另外,北京市纪委市监委针对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启动问责调查。同仁堂在公告中发布处理决定,对“蜂蜜事件”14名相关责任人做出严肃处理。包括撤销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同仁堂蜂业董事刘向光党内职务,提请免职,并开除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同仁堂蜂业董事长张建勋党籍,提请免职。
这种处罚力度在蜂蜜行业中是前所未有的,这与同仁堂百年老店的声誉受损不无关系。北京市纪委市监委表示,北京同仁堂集团内部管理混乱,对下属企业监督管控不力,对控股企业存在的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问题失察失责,相关企业质量管控制度虚化不落实,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损失,对“同仁堂”品牌形象产生恶劣影响。
品牌受损直接表现在财务影响上。同仁堂2月11日晚间发布的公告显示,经同仁堂初步核算,“蜂蜜事件”预计将减少公司2018年度营业收入约1456.29万元,减少利润总额约11266.61万元,减少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约5778.65万元。为避免上市公司进一步受损,同仁堂控股股东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拟受让同仁堂所持同仁堂蜂业股权。
近年来,同仁堂正在借助子公司尝试多元化发展。据同仁堂官网介绍,近20年,同仁堂开发新产品679个,其中药品176个,保健食品92个,食品288个,化妆品123个。多元化发展显然为同仁堂带来了利润增长。上市22年,同仁堂总资产已由1996年的6.53亿元,增至2017年的187.08亿元,翻了28.6倍。
然而快速扩张却埋下了质量隐患。同仁堂在快速扩张中,一方面要顾及主营业务成本控制,另一方面还要发展多产业链布局、执行代工生产。显然无论是主营业务,还是其他附属业务都有可能存在产品监管漏洞,为产品质量埋下隐患。据长江商报记者粗略统计,2016年以来,北京同仁堂累计被药监部门点名通告达23次。同仁堂蜂蜜产品也在2015年被中国消费者协会检出含有重金属元素,在2016年消费者报道进行的蜂蜜测评中被检出涉嫌掺入糖浆造假。
据财联社报道,同仁堂方面表示,“蜂蜜事件”是同仁堂短时期发展中粗放式管理引发的问题。“同仁堂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长久历史积攒下来的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有三大支点:一是品种,二是品质,三是诚信。品牌是在这些基础上积累起来的优势外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出这些话的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同仁堂蜂业董事刘向光已经在本次事件中被免职。然而,同仁堂是否能够接受教训,对内部管理机制的进行深层次改革,真正把握住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不负“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将三百余年老字号的声誉发扬传承,这是消费者最想知道的事。毕竟,消费者选择同仁堂,看重的就是百年老店的招牌,希望这块招牌不要砸在同仁堂自己手中。(思逸)